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共产党宣言》读后感(2022年),供大家参考。
《共产党宣言》读后感
《宣言》在1848年2月问世前,曾经由恩格斯执笔,先后起草过两份稿本:第一份是提交给1847年6月2日至9日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“一大”(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大会)讨论的《共产主义信条草案》,第二份是提交给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“二大”讨论的《共产主义原理》,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。在我国读者中,了解和熟悉后者的比较多,因为国内历次出版的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》(至20_年9月共三版,均为四卷本)和20_年12月出版的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》(十卷本)中都收录了这一著作;
但知道前者的读者,可能就相对比较少了。这其实也不奇怪,由于《共产主义信条草案》是在1968年才被发现的,加之它作为《宣言》的第一个稿本,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,都存在不少缺陷,特别是某些地方还残留着明显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分,因此,在国内已往出版的马恩著作集中,仅被收录于1979年9月出版的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第一版第42卷中(20_年12月,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的《宣言》单行本,已将其作为附录的第一项内容收入了)。
近年来,国内有学者为了说明“问题意识”和所谓“问答逻辑”的重要性,曾以《宣言》前两个稿本的形式为例,并在文中将其与古希腊哲学中的“对话体”相联系,甚至干脆等同了起来。从表面上看,《宣言》的前两份稿本都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,但准确地说,这种形式叫做“教义问答”。请看在共产主义者同盟“二大”召开前夕,恩格斯致马克思信中的一段话:“请你把《信条》考虑一下。我想,我们最好不要采用那种教义问答形式,而把这个文本题名为《共产主义宣言》。因为其中或多或少要叙述历史,所以现有的形式完全不合适。”(1847年11月23日-24日《恩格斯致马克思》,《共产党宣言》,人民出版社20_年12月,第116页)
恩格斯信中的“《信条》”,即《共产主义信条草案》;
“《共产主义宣言》”,即后来定稿的《宣言》。所谓“教义问答”亦称“教理问答”,是欧洲在15世纪发明了印刷术,尤其是在16世纪×改革运动兴起后,不论是__(新教)还是×,在其传播过程中经常都会使用的一种印刷成的小册子,这种小册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,言简意赅、条理分明,深受信徒欢迎。当时著名的教义问答,有1537年出版的加尔文的《教理问答》(专供儿童学习使用),俄罗斯正教会在1723年还出版了《正教简易教理问答》,等等。直到19世纪40年代,这种形式在当时的工人运动中都还具有较大影响,就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正义者同盟而言,该组织至少先后产生过两份教义问答式的纲领,即1838年由K—沙佩尔起草的《财产共有》和1844年由A—艾韦贝克起草的《共产主义教义问答》。
1844年夏天起,马克思、恩格斯开始与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有了联系和交流,并与在同盟中占统治地位的具有浓厚×色彩的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斗争,最后终于获得了同盟其他领导...
(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,您需要先登陆!)
《《共产党宣言》读后感(2023年).doc》
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,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。